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

美好生活从五戒开始

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道德,是不是好人,是否可以信任,能不能做朋友,是看他的说话和行为。也许有人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,但我们要知道,我们的说话和行为证实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。或者可以这样说,我们的说话和行为造成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。所以,如果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素质,就要时时刻刻注意本身的说话和行为,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说话和行为污染我们的思想,降低我们的人格,而思想和人格是获取成功和幸福的基本条件。

心或思想决定我们的际遇和作为,但在我们的思想还不能自主的时候,它会受环境和外界条件的影响。如果我们常置身於不好的环境和外在因缘,我们的心也会逐渐变坏。如果我们懂得选择好的环境和外在因缘,我们就能慢慢提升我们的思想素质。我们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最主要的外在因缘。

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以改善思想,首先我们要懂得忏悔,要时常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。有做错的就得认错和改过,对的要做得更好。有忏悔或肯认错的心态,才能擦亮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我们的过错。要是没有忏悔或肯认错的心态,即使大家都证实这是我们的过错了,我们自己还是无法看到自己的错误。看不到错误,就不会认错和不能改过了。这样,我们的思想和人格就永远无法得到改善和提升。

佛陀教导我们,修行人必须反省自己所做的事,更应特别注意那诱发行为的动机,看它们究竟含有多少仁慈、多少我欲的成份?佛陀的用意是叫我们明了,对行为的客观了解是改进的先决条件

『止恶行善』是一切佛法的基础。佛法大意是『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』,意思就是说,不要做坏事,要做好事,心意要清净。「止恶行善」,看来虽是利益他人,实际则是利益自己。多做好事,虽无法证明一定会有所回报,但至少可以慢慢改善风气,人和人之间也可少些距离,多些互动,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。最重要的是,多做好事能够清净自己的心,提升自己的思想,减少烦恼,可以使自己活得快乐自在。所谓「生平不做亏心事,夜半敲门也不惊」。在佛教的因果关系来说,多做善事能广结善缘,在生活中会多遇到善人和好的际遇。

「五戒」是一切「止恶行善」法的基础和纲领。以佛法来说,道德是判断正当心理和行为的法则。巴利文叫做『SILA』,意思就是道德发展的自我戒律。佛教的戒律以不伤害为准则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