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

生命轮回的根本

六根本烦恼

  在四圣谛(苦、集、灭、道)的苦圣谛中,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。过去所做的业已造,现世要受报;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,可要它生起或不生。那些修行的圣者,证果的圣人,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,不让它生起;我们凡夫没办法,这其中有多个原因,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,但是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种种的毛病,从六根接触外境后,因为迷惑而生起的。心中毛病的种类很多,最根本的为六根本烦恼。
 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、嗔、痴称为三毒。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为“五钝使”(思惑)要修道才能断除。不正见中的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
、戒禁取见称为“五利使”(见惑)要见道才能断除。五钝使和五利使合称为十使,或十惑。
六根本烦恼是有情轮回的根本,人类的不幸,心理的失常皆是此六种罪恶魁首所引起。

第一种,贪。就是对喜欢的事物产生一种占有和执著的心理。
第二种,嗔。就是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。
第三种,痴。就是不明是非、对事理无知的心理,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
“无明”。
第四种,慢。就是仗着自己的权势、势力,以及富贵、聪明、知识、漂
亮、家族等,鄙视他人的心理。
第五种,疑。就是踌躇、怀疑的心理,对事物的因果、规律等犹豫不决。
第六种,不正见。主要是指在知见上的不正确。

第一贪:贪是烦恼之首,能造成无尽的痛苦与罪恶。贪—是贪爱、贪恋、贪著。对于五欲过分追求,或不义的窃取,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,悭吝不舍,不肯惠施于人。只为私欲,损害他人,贪之为害,罪业深重。贪心的生起会驱使我们对喜欢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与执著心理,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。贪是一种超过自己承受与获得能力的追求,会带来无穷的过患,使心灵充满饥饿感。

第二嗔:对违逆不顺之境,不能忍受,生起忿怒,或横起暴恶,损害他人,或饥渴寒热到来,无涵养心,而生嗔恨,是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的厌恶心理。怒火中烧,正是不良情绪的由来之一,也是满心不悦的开始,接着产生不安、焦虑、恐惧、忧郁、难过等副产品,使身心不得自在。怒不但影响健康,更会破坏人际关系,使人与人之间易起冲突,不能和谐相处。心理学家与医学共同研究得出,常常生气的人,容易心跳加速,血脉 贲张,血压上升,罹患“心血管疾病”是常人的六倍之多。由此可知常怀嗔心,遗害无穷。嗔心所起,轻则诟骂,重则损害他命,甚至伐城伐国,喋血千里。

第三痴:是愚痴迷昧,智慧闭塞,是非不辨,事理不明,谤无因果,起诸邪见,名为愚痴。因愚痴而妄生贪求,求之不得,则成嗔恚,故愚痴为三毒(贪、嗔、痴)总根,由于无知,因此对世出世间正理迷惑不解而引起种种烦恼,容易认邪作正,以假为真,昏昏噩噩,不知所以。

第四慢:是我慢贡高,骄傲自大,看不起人,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,或超过自己的,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,都表现轻慢态度,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。自仗权势及才智等优势,产生鄙视他人的心理,慢心作为一种负面情绪,是由于不正确的比较及错误的判断而产生的一种扬己抑他的心理。我慢重者,自视甚高,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,在感情生活上会有严重的挫折与冲突。因我慢心理,于是与他人格格不入,也容易造成他人不愿意与之接近,从而产生孤立、寂寞,因为疏离的人际关系而产生心理疾患。

第五疑:是怀疑不信。对佛教真理,善恶业力,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,都不能诚信无疑,杜塞善门,滋生邪见,造出是非恶业。对事物的因果、规律怀疑不信,从情绪产生的压力来说,多疑者的心理压力特别大,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,从而对整个世界产生不信任,产生不安、紧张与焦虑,它是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。从人际关系来说,多疑者常常心里发虚,过分地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态度的微小变化,因此紧张兮兮,从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循环。

第六不正见:由思惟不正,产生错误的知见,主要指见解上的不正确
,包括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,这些皆是属于认知的范畴

(1) 身见: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, 称为“我执”。视五蕴假合的无常之躯为永恒不朽,由此执我执法,执著不舍。《成唯识论》曰:“身见者,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,一切见趣所依为业。”
(2) 边见:又名边执见。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。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,有所偏蔽,执常执断,各落一边。执常的知见,以‘常’为恒常不变,人死仍旧为人,牛死仍旧为牛,贫穷永远是贫穷,富贵永远是富贵。执断的知见,以人死一灭永灭,无有生死轮回升沈之事,则作恶何畏?无善恶因果可论,认为世间的伦理道德皆无实在意义,只有及时行乐,才不虚度此生;持常见者,认为生命永恒不变,即使一期生命消失,下辈子仍会转生为人,而不知六道轮回之理。”
(3) 邪见:泛指一切邪恶见解,如拨无因果,认为作恶不足惧,为善不足法,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
(4) 见取见:即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优胜和绝对正确,从而排斥他人,固执己见,自是非他。这是非常危险的错误的状况,不仅会使自己停滞不前,而且容易以邪为正,以恶为善。
(5) 戒禁取见:由以不能够正确明白因和果,错误地认为某种因缘会导致某种结果,以非戒为戒,如认为持牛羊等戒,吃草喝水可证得涅槃之果,此种非因计因,非道计道者,名戒禁取。

此六根本烦恼是人生痛苦的所在,是病态心理乃至精神疾患的罪恶渊源。我们可以来研究佛教道理,从而明白人生世界的真相,获取对生活及世间的正确知见,培养正确的人生观,在日常生活中要善观自心,自净其意,涤除烦恼心垢,矫正自己的不良心态。我们要学习协调与控制不良情绪。在现实生活中,培养宽容博大的胸襟,扬善弃恶,则可促进心理的平和,减少精神疾患的产生,达到心理健康。我们先矫正不正确的知见,然后一步一步减少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“五钝使”,则我们在爱、取之前,感受外境的当时,觉悟它,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抉择,不再去执取,这样就不受后有,断除生死轮回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