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(六)
其实,观世音菩萨也是从凡夫努力修行,才达到这么高的成就。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,应释迦牟尼佛的建议而向 大众报告他的修行方法与证悟过程。那次会上,一共有二十五位修行极有造诣的佛弟子提出他们的修行方法及心得。之后,释迦佛叫文殊菩萨作个结论。文殊菩萨就 特别指出,观世音由耳根修禅定的法门,是最适合于这个世界人类的修行方法。
观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,以听闻为主体。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修行的过程,是由浅入深,在他修行的初期,即是在闻性中,耳入不住,亡失对象,即是:『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。』
在这里,我要介绍沈家桢博士所讲解的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与证悟过程』,让大家都能够清楚明白观世音菩萨是如何修行和证悟。沈家桢博士用现代的眼光,科学的方法,并加上亲身宝贵的经验,将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与证悟过程,引经据典,作了一番深入浅出,鲜明具体的解说。
http://www.lianhua33.com/ks14d.htm
2009年12月25日星期五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(五)
佛陀回答:「是这样的,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正在承受诸多痛苦折磨,只要听到『观世音菩萨』的名号,并且一心一意念诵『观世音菩萨………』,观世音菩萨在当下就也会有感应,这些众生也将因此得到解脱。」这是说,观世音菩萨无时无刻都在注意观察众生是否有苦难;若有众生受苦而向菩萨求救,观世音菩萨即时给予救助,使他得到解脱。观世音菩萨是一直在谛观世间的众生受苦难而求救的音声,因而得名号叫观世音。观世音菩萨心中充满无限的慈悲,一心一意解救众生脱离苦难,所以说:『千处祈求千处应,苦海常作度人舟。』
接着无尽意菩萨再向佛陀询问:「世尊!观世音菩萨是如何在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?怎样为众生说法?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和说法的方式是怎样的?」
佛陀说道:「观世音菩萨会根据众生的心性和需要,变化成各种不同的样貌出现在众生的跟前,引导众生解除痛苦。如果众生需要一个国王的角色才愿意接受引导,菩萨就化成国王;如果众生需要一个女性的角色才愿意接受引导,菩萨就变化成女性的角色出现;如果众生需要一个孩童的角色才愿意接受引导,菩萨就化成孩童的样貌出现。」观世音菩萨不是依着自己的喜欢和想法来救度众生,而是随顺众生的种种因缘和需要,以种种的方式来帮助众生。
观世音菩萨有这种雄厚的成就和能力,以种种多元丰富的样貌和方式游走世间,能够解决种种的苦难,帮助众生得到解脱。就是心灵的问题如贪嗔痴等毛病,观世音菩萨都能够帮助我们消除和净化。观世音菩萨有着高深广大的智慧,无穷无尽的神力,能够解除众生的种种灾难苦痛和烦恼,能够破除一切的无明黑暗。因此,佛陀规劝我们应当一心专注供养观世音菩萨。观世音菩萨能够解除众生心中的恐怖畏惧,因此有个名号叫做『施无畏者』。」
普门品的后半段则以「偈」的形式,再度描述观世音菩萨来世间的缘由:「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名为「观世音」,就是这样的缘由。观世音菩萨发出宏大的清净誓愿,就像海那样深,就算经历了人类无法计算思量那样恒久的时间,也不会改变。在灾害苦难中,众生可以依靠观世音菩萨来解除所受的种种苦痛折磨。」
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(四)
。。印顺导师曾说道:『慈悲是佛法的宗本。』慈悲是佛法的宗旨也是佛法的根本。整个修行佛法的过程都不能缺少慈悲。没有了慈悲,一切的修行都不能说是修行佛法,而只能说是人间的善行,因为这些行持都不能成就佛道。经典也有说道:『忘却菩提心,修一切善法,即成魔业。』菩提心是以慈悲为根本。
。。『慈』是予乐,『悲』是拔苦。慈心就是祈愿大家都能够得到快乐幸福的心意,悲心就是希望大家够能够远离痛苦没有烦恼。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,一个人不能同时有快乐又痛苦,所以在实践慈悲的时候,必先解除人的痛苦后方能给予快乐。慈悲心就是祈望大家没有痛苦都快乐的心愿。
。。慈悲是佛法的根本,是佛菩萨的心髓。观世音菩萨的一举手,一动足
。。人生在世,是为了彼此协助。佛陀给了我们以下的提示:(一)能够帮助别人的生活时,我们会感到最快乐。(二)满脑子只想到自身幸福快乐的人,是最寂寞的人。我们没办法控制环境、天气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
。。要培养慈悲心,就不要再把所有事贴上「好」或「坏」的标签。一辈子都在斤斤计较「这是好的,这是坏的。。。」的人,实在是枉费工夫。整天抱怨、泄忿,绝对不会发生任何作用。佛说,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,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。好和坏都有其因缘和关系,因此是无我和无常,并没有固定和永远这样的。
。。『缘起』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联的关系之网。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,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。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生存。个人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生存,必然也需要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群众,去帮助别人的生存。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很重而忘记了我们所依存的社会群众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随时随地,随本身的能力,随顺因缘去帮助周边的人。
。。我们也必须懂得感恩和爱。想做个感恩的人,一睁开眼就要心怀感激
。。爱就是接纳。完全接纳,便是无条件的爱。有人说:「人来到世间,就是为了学习彼此相爱。」如果我们能坦白面对自己,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『爱』。爱一个人,不是见面就拥抱他。爱人,也不一定是要接济难民或到处布施。爱,是让一个人穿他想穿的衣服、过他想过的生活、做他想做的人,也就是给他自由和快乐。爱可以治疗两种人:付出爱的人和接受爱的人。
。。真爱就是慈悲,是给予喜悦与快乐的意愿和能力。要培养这种能力,就要谛听和谛观,这样我们将知道如何才会使别人快乐。《法华经》形容观世音菩萨『慈眼视众生,谛听世间苦』。慈悲,是带有深刻关怀的。你感受他的苦楚,就可以替他带来些许安慰。慈悲,不是给人不需要的东西
。。菩萨的慈悲心,分别为慈,悲,喜,舍--四无量心。慈,是以利益安乐,世出世间的利益,给予众生。悲,是济拔众生的苦难,解除众生的生死根本。喜,是见众生的离苦得乐而欢喜,众生的欢悦,如自己的一样。舍,是怨亲平等,不忆念众生对於自己的恩怨而分别爱恶。菩萨不但要有慈悲心,还要有喜舍心。慈悲喜舍的总和,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心。
。。慈悲行,也名利他行,大纲是:布施,爱语,利行,同事--四摄法
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(三)
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是以身作则的。他自身精进地修大悲行,也教众生修大悲行;他从大悲行中自利利他,积集了无量功德,远离了生死苦恼而得究竟的解脱。我们若依菩萨的言说奉行,最低限度也能解脱现生的苦恼,获得人生的应有福乐。若能生生世世修大悲行,即可成就观音菩萨的无边功德,而得无上的解脱。所以,观音菩萨的大悲法门,是不可思议的。『华严经』中的善财童子参访观音,当时他求观音菩萨的开示;应如何学菩萨行?观音菩萨直接的对他说: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,但在这无边的法门中,我是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。起初我渐渐地学行大悲,经过长久时间的学习,终於深入了大悲法门广度众生,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,而得无上的解脱。善财!我以大悲法门修菩萨行,一贯的目的,在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,救护他,使他们免除怖畏。
众生欲得菩萨的护念,无有恐怖,应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。但大悲应如何修学呢?学习大悲的方法极为简单。凡见人类的苦痛,不管他与我有什麽关系,都能平等的予以同情,愿意他减轻现有的苦恼;如更能平等的同情一切众生,时时想减轻他们的痛苦,这即是菩萨的悲心。悲心,本来每一个有情都是有的,但是众生的心境狭隘,不能扩大同情成为菩萨的悲心。由对亲人痛苦的同情,推知他人的同情,如父母见自己的儿女得病,或儿女见父母得病,心里总有深重的同情,而且著急得很。人人对自己的亲人怀有深切同情心,但每不问别人的苦难,甚至亲见亲闻悲惨凄切的境界,还是若无其事,如此就离去菩萨的大悲义太远了。世人何以不能扩大同情,成为菩萨的悲心呢?这因我们无始来就被烦恼所迷惑,为自私的情见所包围,所以不能现起平等的悲心来。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:人与人间的关系很深;常人以为自己的亲属朋友才有关系,其实,农夫,军警,商人等……那一界人不与你有深切的关系?你想:若没有农夫,你那来资养生命的食物?没有军警,谁来保障你的生存?没有商人,谁给你转运别处急需的一切物品?你这样一想:整个人类都与你有密切关系,当然全人类是你的同情对象。若再深一层观察:一切有情都是与你同样的是具有心识的动物,我与他都是障深业重的苦恼众生,无始以来都曾有过亲密的关系。能作如是观,自能扩大 同情成为平等自救救他的悲心。
有人说:我没有力量如何救人?其实这都不是不能悲恻援助的理由。真正悲心激发,即自己的力量多大,就献出多大的力量。力量可以有大小,却不会完全没有。如见小孩跌落水坑,难道没有扶起他的力量?再不然,难道没有呼救的力量?我们如存悲恻拔苦的心肠,决不问有多大力量,只是脚踏实地的随分随力的做去。观世音菩萨起初也与我们一样,但他修学大悲法门,愈修愈深,悲心愈深,功德力愈大,观世音已是入佛境的大菩萨了,他也还是由凡夫渐渐修成的。若我们能发愿生生世世的修大悲法门,当来不也可以成观世音菩萨吗?大悲是趣向佛境的极要法门,有大悲行,才能积集自利利他的无边功德,趣证佛果,否则即没有成佛的可能。大乘佛法的实践者,即在乎具有深重的悲心。悲心虽然人皆有之,但没有菩萨的广大,若能不断地修学,悲心即能渐渐地发挥出来,成为无穷的深 广。观世音菩萨开示善财修大悲行,他自己也如实的广行大悲,他真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大师。我们以观音菩萨为模范,渐渐地修学,大悲行总有圆满成就的一天。但在修学的过程中,不要以为菩萨的悲智如此深广,不能一天学成,生起畏难的念头;如怕难,即要失望而停顿了。要知道菩萨的深广悲智,是他在无量劫中修成的。学菩萨不要心急,但确定目标,不断的学去,必能渐入圣境。心急确为常人的第一病,但世间那有一蹴即成的易事?心急对於学习是无益的,反而有碍学习的进步。如能不畏艰苦,耐心的学习,自会越学越快。这如初读书的童子,开始念一两句都背不出来。但书读多了,增长了理解力,就是数千字的长文,也容易熟背了。修学佛法,起初总觉不易,但能耐心修学,大悲力自一天天增长,等到悲力强大,救度众生的艰巨工作,就容易负担了。
真正大乘佛法的实践者,对大悲的修学极为重视。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,广度众生,就是「菩提所缘,缘苦众生」的悲心发动。若离去了悲心,即不成菩提心,想成佛是不可能的。没有悲心的菩萨行──布施、持戒等,乃至广修礼佛、诵经、供养,这都是人天的果报,或者是小乘功德。若具有悲心,他的一切修行,都是将来成佛的因缘。所以经中说到修学,总是说「大悲为上首」。一切成佛的清净功德,都要以大悲为领导;无大悲领导所修的一切功德,至多也不过是人天或二乘小果 吧了。
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平等悲心,在凡夫位上似乎不易做到。但我们若常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,则不难发现到我与人类的关切。当彻底透视了人我间的相关性,则不管什麽人的苦难,都容易引起同情心。其次,我们要看他人的好处,别看他人的坏处。人总有多少好处,也不能完全没有错误的。若过去某人骂过我,现在他遭遇了不幸,我就欢喜,这是幸灾乐祸心,与悲心相障碍。若我们忘记他的错失,见到他人的功德,从好处想,别人有难,我们自能生起深重的同情心。能透视人我间的相关性,能注重他人的好处,自会逐渐引发同情,这即是向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去学习。我们纪念菩萨,要发扬菩萨的大悲精神。我们要向菩萨看齐,相互策励劝进,这无论对己对人,都有无量利益。人人都能够从学修大悲行中,做成大悲救苦的观世音菩萨。
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(二)
。。在中国,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最早于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,并于七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和日本。观世音菩萨在七世纪也传入西藏,在藏传佛教中叫做chenrezig, 以四臂观音的法相为主。宋朝以前,观世音菩萨为男性形象,《华严经》中形容观世音为勇猛丈夫,《悲华经》则称善男子,后来应广大信众的愿求转化为女性形象,以女性的母爱和慈悲来感化救度众生。
。。观音菩萨的身像,究竟是男是女,一般人总不免这样的疑问著。其实随类现身,当然可以有男相,有女相。有句话说得好:『观世音菩萨非男非女,亦非一切相;观世音菩萨,可男可女,可现一切相。』菩萨已经成就大智慧,证入了空性,超越了一切的形相。就如心经中说: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菩萨已经觉悟了人身和世间的空性,解脱了一切的束缚,已不受任何固定的形相。不过,为了救度众生,应顺机缘而化现成任何形相,就如普门品中所说,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,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。不过约大菩萨相说,都是大丈夫相。唐代以前的观音,也总是大丈夫相的。『华严经』也说:「勇猛丈夫观自在」。然而观音菩萨的特殊表德,是大慈大悲。约这个意义说,他的应化,一方面是内在的悲心激发;一方面是那一类的有情苦痛多,菩萨的现身应化就多。观世音在人类中的应化,现女身的较多,这是有两个意义的。一、女众的苦难,从古代以来,一直多过了男人。二、女众内心的特性,是慈忍柔和。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,即是爱。女众的心理,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。如母亲对於自己的儿女爱,深重殷切,无微不至;父亲对儿女就没有那样深重殷切的了。爱,即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现的慈悲,是慈悲的局限化,不免带点歪曲。慈悲,即爱的无我的扩大。由於女众内在具有了母亲的特性,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,即多应现女身。扩大为无私的大爱,泛爱广大的人类,一切众生,都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。所以观世音的应现女身,不但为了女众受的苦痛多,而就是发扬人间的母爱,使广大而无私的,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。所以我们信仰观世音,应如孩子的敬仰母亲一样。能如此的诚切敬仰,如母子的心意感通,自能得观世音菩萨的救护。
不过,这里特别要说到的是:一、一般人崇敬观世音菩萨,往往多为功利的交易,如向菩萨许愿,如菩萨佑助我,那末我来还愿。如:「重修庙宇,再塑金身」等等。这种贿赂式的祈求,即是毫无真实信仰,是非佛法的!信仰观世音菩萨,向菩萨祈求,应如孩子信仰自己的母亲,向母亲祈求一样;绝对信任,真诚亲切。只要与儿女有利益,母亲是会给予的。我们所祈求的,或是不合理的,或是与我们无益的,菩萨难道也会救助你?二、母亲护助儿女,但儿女的光明前程,不是母亲的赐予,不是一切依赖母亲,而是自己立志向上,努力创造的成果。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,切不可推卸了自己在现实人生中应负的责任,过著事事依赖菩萨的生活,自 己不长进,不离恶,不行善,不知归依三宝,奉行佛法,颠颠倒倒。菩萨是大慈大悲的,但你自己罪业所障,菩萨也救不了你。所以应仰慕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精神,奉行佛法,诚切的实行,当然会得到菩萨的救护。在人生的旅程上,若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,如不是定业,不是罪有应得,凭著信仰的真诚,自能获得观世音不可思议的感应!
。。人们有一怪现象,即不到苦难当头,想不起观音菩萨;就是信仰,也不恳切,也不能真心诚意的接受指导。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,有智者决不出此。真正信仰观音菩萨,不仅是临时救急,更应重於平时的实践,在忠实的实践中,得菩萨的感应,自能解脱现生的苦痛与内心的热恼。也唯有在平时奉行菩萨的言教,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法财。如信任医师,就得处处听医师的嘱咐。若你在病时,信任医师的诊治,一旦病好,就把医生嘱咐的卫生之道──多运动,慎饮食,注意清洁等,完全忘却,这怎能求得身体的长久健康?不但有了病需要恢复健康,无病时更需要维持健康,促进健康。所以我们在平时,必须遵守医师的嘱咐,注意运动、饮食、清洁等。信仰观音菩萨,也应重视平时的忠实奉行。若平时的行动,与菩萨的教诲相违;等到身临苦难,即使得菩萨的救济,也已是下策了。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苦痛,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,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,要在平时忠实奉行菩萨的教导。
观世音菩萨的信仰(一)
。。观世音菩萨是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,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,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,菩萨即时寻声赴感,使之离苦得乐,故又称有求必应大慈大悲灵感观世音菩萨,有《家家阿弥陀
观世音,是罗什的旧译,玄奘新译为观自在,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。中国每略称为观音。菩萨,简单说,就是上求下化的大心众生。观世音在上求下化的菩萨中,据『悲华经』说,他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,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,功行圆满,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都具足了。经中有处说:观世音是过去「正法明如来」,那末他是佛而现化菩萨的。他现身在无量的国土中,以菩萨身,拯救多难的苦恼众生,还表现他无穷的广大悲愿。观世音与阿弥陀佛,有著特殊的关系,不但他是「西方三圣」中的一尊,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
观世音菩萨的意思,可有两种解释:1.是《楞严经》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耳根不向外闻,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,由此做到「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」。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,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,生起贪、嗔、痴、爱、恶等烦恼,促成杀、盗、淫、妄恶业,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。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,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、影响,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。 2. 是《法华经普门品》所说:「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,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。观世音菩萨,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。」也就是说
》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。
至于「观自在菩萨」,是唐玄奘法师之译,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《
观世音菩萨是最勤奋的菩萨、最精进的菩萨、最不愿意休息的菩萨。他愿意一天到晚救度众生,不怕工作多,不怕众生困难多,所以可以说是最忙的菩萨;他不是懒惰菩萨,不是欢喜休息的菩萨,是最勤奋的菩萨。他一只手,救人救得少;两只手,救人也有限,所以他就要千手千眼,千手,可以救大千世界的众生;千眼,可以照顾大千世界的众生,他所照顾的众生,都是受苦的众生;他所救度的众生,也是有灾难的众生。
菩萨就是帮助人的。你若能帮助人,你就是菩萨;我若能帮助人,我也是菩萨。你若不帮助人,你就是罗刹;我不帮助人,我也是罗刹。罗刹和观世音菩萨,正是相对的。你看罗刹鬼女,也生得很美丽,和观世音菩萨差不多;但是罗刹鬼女就自私自利。所差别的,就是一个只知道利己,而不知道利人;一个只知道利人,而不知道利己。只这一相反,所以观世音菩萨相貌很圆满,罗刹女相貌也生得不错,但是心地不同,就是有这一念之差,就在这个地方分别。
所以你若想学观世音菩萨,就是去帮助人、利益人。若说:「那我没什么力量,第一我没有钱,第二,我不会讲法,我怎么利益人呢?」现在我告诉你:「慈悲嘴,方便舌,有钱没钱都作德。」慈悲嘴,嘴要慈悲不骂人。方便舌,舌头要做方便舌。方便舌,不是尽讲些是是非非。如人家本来有意见,你能用方便权巧的话语,把这两个人的意见,都给讲和平,调和世间的斗争,调和世界上的战争,这都是方便舌。有钱没钱都作德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