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

菩萨的菩提心

具有菩提心(或称菩提愿)的人就是菩萨。但是什么是菩提心呢?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的心愿。张澄基居士解释道:菩提心,包括了对菩提佛果之了解、响往,和立志去争取此觉位之志愿与实践。菩提心应该是指那响往和争取悲智二种圆满的佛果觉位之心。但佛教习俗中,一般人说到菩提心常常都是指对众生之慈悲心,因此悲的意味远过於智的意味。。在许多场合中我们所听到的:你要发菩提心啊!就是等於说:你要发慈悲心一样。对大乘佛学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菩提心包括慈悲与智慧两方面,二者不可偏废。

佛教徒在接受皈依仪式的时候都发了一个宏愿四弘誓愿。即是: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这个四弘誓愿包含了慈悲与智慧的修学,也包括了自觉觉他的愿行。

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,须菩提问佛: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应云何住?如何降伏其心?佛陀回答说: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

菩萨发大悲心广度一切众生,此大悲心必须与无相般若相应,不著一切众生相,才是菩萨的菩提心。所以佛陀又说: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发菩提心的菩萨修行者,必需对性空缘起的真理有深刻的体悟,才能生起不执著一切相的清净菩提心。

菩萨的慈悲心,分别为慈,悲,喜,舍--四无量心。慈,是以利益安乐,世出世间的利益,给予众生。悲,是济拔众生的苦难,解除众生的生死根本。喜,是见众生的离苦得乐而欢喜,众生的欢悦,如自己的一样。舍,是怨亲平等,不忆念众生对於自己的恩怨而分别爱恶。菩萨不但要有慈悲心,还要有喜舍心。慈悲喜舍的总和,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