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

怎样拔苦和与乐

我们常说人之所以像人,是因为他有慈悲心、有惭愧心、有想要修行的心。因为有慈悲心,能慈悲喜舍,能够看到苦,能修行而离苦得乐。佛法不离慈悲,但非留恋於慈悲或不舍於慈悲,因最后慈悲喜舍还是要舍,舍得澈澈底底。惭愧心就是感觉自己对人不够慈悲、善良、对苦不够承担。有惭愧才会想要修行。所以慈悲是一种动力,因为慈悲心会让我们生起惭愧心,而惭愧心会让我们生起想要修行的心。

与乐曰慈,拔苦曰悲是为慈悲二字的定义。怎样拔苦与乐呢?比如说:一个身有病苦,而且又无安定职业的人,一家潦倒落魄,饱受身心的苦楚。如果我们有能力,要行慈悲的话,那就必须要先给予金钱,使他能够安家疗病,然后辅导他一技之能,让他能够自己谋生养家;进而以佛法洗涤他的心灵,使他明白因果,并修行佛法,从心彻底改造,得到生命及环境的转变,从此走向光明的前程。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拔苦与乐。我们不可以像一般人,只是扬扬止沸,而不釜底抽薪,这样子纵然是对一个人的布施救济,却无法使他自立创新,永远活在忧悲苦恼的日子里,那就不能说是拔苦与乐了。总而言之,对众生行慈悲时,眼光当要明利,运用智慧,这就是悲智双运

佛菩萨的利他行为,皆本自慈悲,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。所谓心佛众生,三无别。凡有生命的动物,无论贫富贵贱,无论冤与亲,人与畜,皆有佛性。因此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,无二无别的观念中,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出无限的慈爱,愿意无限度给予一切众生幸福快乐,自然愿意无条件的拔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。

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修菩萨道的基础,也是修习止观的基础。没有慈悲喜舍,要破除我见是极度困难的。因为我见的最大特征,就是分彼此,你是你,我是我,这是我的,这不是我的,甚至於我的是我的,你的也是我的,经常在我你他的见解和思考上作反应。有这样的反应,就是没有慈悲喜舍,根本无法断除我见。

们要修行菩萨道,就要深入了解慈悲喜舍这四个字的意义,及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这四个心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与实践后,由有量的慈悲喜舍心,逐渐步入无量的慈悲喜舍心。

佛菩萨无我大慈的与乐,是帮助众生得到人天的快乐、法的快乐、及究竟涅槃的快乐;而大悲的拔苦,是帮助众生离开三界所有的痛苦。我们要成就佛菩萨无我的大慈悲,首先我们内心里要对一切众生充满著善意,希望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够自在幸福快乐。这第一步要从慈悲对待自己的自性众生开始,也就是自性众生誓愿度。学习对自己慈悲是一件重要的事。我们可以想一想,我们是不是以最友好,最友善的方法,和自己做好朋友。跟自己建立这种友善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。当我们能够跟自己相处得很自在的时候,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。这样我们才能对待别人友善,因为这是从内心自然发出来的善意。也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够开放自己的胸怀和心灵,去对待他人。

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样,我们会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,或过去不好的经验,对自己产生厌恶,乃至有嗔恨自己的负面思想。久而久之会生起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的习惯。我们会给自己制造许多的苦恼,也会给他人制造烦恼。

我们应该如何的慈悲自己呢?我们可以积极正面看待自己,发掘自己的优点,时时记起自己的佛性。如果我们一直放大自己的错误和缺点,我们就成为自己最厌恶的人了。所以我们要学习去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,给自己正面积极的评价,在学佛当中了解自己的佛性。当我们这样做时,我们也一定会看到别人的优点,也会给别人正面的评价,也会看到别人的佛性的光辉,我们的内心会培育出更深广的慈悲,我们的行为和我们说话的内容语态,乃至我们的身体语言,会自然的和内心的慈悲相契合。当我们能够友善仁慈地对待别人,体恤别人时,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快乐。因为当我们感觉到身心轻松自在,同时也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,能带给别人快乐,我们的内心自然会生起喜悦和欢愉快乐。

没有评论: